传统节日有哪些( 六 )


4、寒食节
寒食 , 即寒食节 ,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 , 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
来源: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 , 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 , 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 , 寻至绵山 , 找不到他 , 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 , 坚持不出 , 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 , 立祠祭祀介子推 , 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全国禁动烟火 , 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
活动:
在这一日 , 禁烟火 , 只吃冷食 , 所以叫做“寒食节”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 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
5、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 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 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 , 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 前二天为小寒食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 , 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 , 节期很长 , 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 , 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 ,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 , 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清明节的起源 ,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 后来民间亦相仿效 , 于此日祭祖扫墓 , 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 , 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 来锻炼身体 。清明节 , 民间忌使针 , 忌洗衣 , 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 , 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 , 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 ,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清明冷食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 , 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 , 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 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 , 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 , 将祭祀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 , 习惯用白面蒸大馍 , 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 , 外面盘成龙形 , 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 , 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 , 象征全家团圆幸福 。上坟时 , 将总“子福”献给祖灵 , 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 。上海旧俗 , 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 , 晾干后存放着 , 到立夏那天 , 将之油煎 , 给小孩吃 , 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
6、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 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端午”本名“端五” , 端是端午节初的意思 。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 , “初五”是日 , 因而避讳“五” , 改为“端午”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 , 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 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