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从“最牛”到“昙花一现”只隔了3年( 三 )


这里要强调一下,GoPro能够成功的原因多种多样,无论是随性的浪迹天涯、敏锐的商业意识、不管不顾敢想敢做,还是家庭支持甚至勇敢地在中国找方案、代工,这些其成功的关键都离不开美国的文化环境 。因为如果是在国内,只要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失业后在外游荡半年的人通常会被老婆抛弃、被爹妈骂残,根本没有机会去创业 。
另外,美国人的跨界意识和全局观也值得学习,没设计,找台湾供应商,没工厂,找深圳外包,然后自己做个包装、定个展位,把升级版行车记录仪卖出入门单反的价格 。
03
从“小”到“大”
GoPro诞生的初衷是为了在极限运动中把拍摄者拍进画面中,创造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看世界的方式 。从把摄像机固定到手腕上开始,GoPro陆续设计了体积娇小、牢固耐摔、具有防抖特性和很早就采用超广角、1080P高清晰摄像、着重考虑防水防震防腐蚀并适用于多种场景的产品特色 。
公司围绕极限运动的拍摄场景构建出数字相机和摄像机等一套完整的产品体系,产品可佩戴在冲浪者的腕上、头上或胸前,也可固定在自行车、滑板、潜水服等的外设上 。无论是高速运动还是冲浪潜水,Hero相机都能出色地完成拍摄 。
2009年3月,GoPro正式入驻YouTube,用Hero相机拍摄的酷炫视频作为招牌广告,使得消费者对GoPro产品趋之若鹜 。并用各种极限运动明星出境,在世界著名体育运动项目上,用GoPro摄像机替代老式摄像机等方式加大宣传,营销手段非常新潮 。
市场空白加之运动名人示范效应共同促进了Hero前几代相机的销量高速增长 。围绕着极限环境的极限需求,伍德曼把GoPro做到极致,在极限运动摄像这个小众市场不顾一切地冒险 。热爱让他不计付出去做出足够好的东西,也是他能抓住一个之前完全未被发掘的需求并“一针捅破天”的原因 。
除了用硬件捕捉影像外,GoPro还为用户提供管理和编辑内容的软件工具,让这些内容能够很方便地社交网络和视频内容平台上,被更多人分享 。人们看到这些内容,被“Be a hero”的理念所打动,就会购买更多的产品,进而会有更多的内容,循环往复 。
2013年,GoPro用户在YouTube上传了长度相当于2.8年的视频 。2014年,YouTube上有关于GoPro字样的短片已经达到平均每天6000份的上传,总共有10亿观看人数以及超过5000万小时的观看时间 。这让GoPro从小众硬件到变成一股文化风潮:
足够酷的人才会买这个产品,在足够酷的场景下进行拍摄,只有拍下足够好的视频,用户才会主动上传和分享 。如此筛选下来的内容,无疑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 。
所以,当其他公司每天都在琢磨如何把成本降到足够低、性价比如何更高、产能如何控制、服务体系怎么搭建时,GoPro却选择了一条非典型的道路:如何把发烧友上传的优质内容通过被分享不断吸引更多的人进入GoPro的生态 。用优质的产品聚拢优质的用户,优质的用户产生优质的内容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此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和用户群落,再通过好的内容作为介质用互联网的方式滚起一个大大的雪球,这就是GoPro当时的发展套路 。
很快,GoPro这个小型可携带固定式的防水防震相机就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当时其炙手可热的程度与数码摄像机的落寞成为科技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自2009年6月苹果推出第一款能够拍摄视频的iPhone后,越来越多的功能被集合到智能手机上,全球的数码相机市场开始面临寒冬,但GoPro却因为主打极限环境下的高速摄像,互联网化的内容分享而活得越来越好 。
而让GoPro有潜力向世界级企业跨越的还有通过融资收购建立起来的全球生态 。2011年3月30日,GoPro收购了CineForm,并获得了其444视频编解码器的拥有及使用权 。该解码器可以在不牺牲影像质量的情况下,加快高清及三维影像处理 。收购过后,此技术被应用于HERO相机之中 。
2011年5月,GoPro从五家风投公司那里接受了8,800万美元投资 。2012年底,台湾商人郭台铭向GoPro投资2亿美元换取了8.8%的股份,使其估值达到了22.5亿美元 。这不仅让伍德曼成为了亿万富翁,也让GoPro获得了鸿海这个全球硬件生态中最强大的供应链伙伴 。
到了2014年,GoPro的产品技术水平更上高楼,可提供宽170度镜头的固定镜头高清摄像机,两个或多个可以配对创建360视频 。这一年,伍德曼聘请了微软前高层托尼·贝茨做总裁,进行了一场堪称“史上最成功”之一的技术IPO 。
GoPro首次公开募股在纳斯达克上市,售出17.8万股公司股份,每股作价24美元,成功集资4.272亿美元,上市当天公司净值29.5亿美元,受到了Google、Facebook们都不曾获得的追捧 。之后GoPro股价一度攀升到近100美元的高位,伍德曼也获得了与乔布斯相提并论的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