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黑暗美学( 二 )


恐怖片,并不是只有暴力美学 。一部优秀电影,在艺术上,聪明的导演,都会尽情地抓住人这一敏感特性 。任何题材电影,气氛渲染上,都可以富有不同层次感,可以经住不同情境角度去推敲 。
光有可歌颂的主题是不够的,像蒂姆·波顿这样的鬼才导演,就把黑暗美学运用的炉火纯青 。《断头谷》因此获得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执导奖,也是实至名归 。哥特式艺术: 又译作哥德式艺术,为一种源自欧洲法国的艺术风格 。
“哥特”一词最早源于中世纪居住在北欧条顿民族的一支叫哥特的部落 。这个部落以野蛮彪悍、嗜杀成性著称,经过几个世纪的迁徙流浪后,最终在公元五世纪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摧毁了古典文化,也因此被希腊和罗马人称为“野蛮人”,因此“哥特”一词具有恐怖、无知、愚昧等含义 。哥特电影集哥特建筑、哥特小说、哥特音乐、哥特绘画于一体,运用各家之精华,成就自家独特之风格 。而导演蒂姆·波顿本来就长着苍白阴郁的哥特式脸,也吸引无数的中国粉丝 。
他的电影,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忧伤,自闭又很有张力,冷与暖的交揉,体现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总之是一个非常诡异的世界 。哥特式的恐怖怪诞、黑色幽默和直面死亡,在蒂姆·伯顿的镜头下全面展现,以《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最为著名 。电影的布景,来源于真实,也力求真实 。黑色,是夜的颜色,藏着荒诞和绝望,藏着无限延伸的想象和幻境 。
黑夜有无头骑士,也可以有妖魔鬼怪 。人对未知恐惧是有好奇心的,就比如时不时人类会寻找死亡的答案,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会去哪里?天堂还是地狱?有没有阎罗王?有没有轮回?而这些正是恐怖片尝试要告诉我们的 。现实,我们都不喜欢阴沉压抑的环境,于是,下雨了关窗,天黑了睡觉,黎明再迎着阳光苏醒,生活中处于黑暗系神秘未知的事物,渐渐被人们划入梦境边缘 。恐怖电影带来的刺激感,恰恰是直接点在了人的弱点上 。
天黑请闭眼,那不闭眼呢?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 。走进真实的夜里,会使人失去方向感,也失去距离,再熟悉的环境,瞬间会变得陌生;天地间只有灰黑、浓墨、或微光、灰白,失去了明亮的光彩,随处都像无底的深渊,多走一步,都会有掉落的恐惧;夜间神秘的幽灵,会在天空飞翔,翅膀的风,呼啦撩动人的汗毛,一股幽冷侵入心脾 。但只要有足够勇气,你会发现黑色的极致艺术,又是那么独特,一点不输于白昼的浪漫 。
《断头谷》里充分展示了黑暗系元素: 万圣节南瓜、诡异稻草人、风蚀的墓地、幽暗的森林、像魔鬼手臂一样的树枝、树枝上缠绕的藤蔓、远方的浓雾、倾斜的屋顶、乌云密布的天空、闪电、面色苍白略带神经质的人、和抑郁沉重的音乐 。《断头谷》黑色浪漫的美,在于细节雕琢:路过森林,落叶缤纷,像一副油画般,苍凉唯美;马车在夜色下奔跑,黑白映衬,树影车影人影,精致的黑白剪影画;阴郁沉闷的小镇,墓地和泥泞路,展示着死亡和穷困,古朴欧式风情;女人紧束的上衣,夸张的裙摆,蕾丝花边,在贞洁与性感的冲突中,呈现18世纪欧式古典美,男人的假发,和精致的礼服,又刻画了这个时期男人的古板和威仪;黑色森林,在雾气笼罩下张牙舞爪,和神出鬼没的无头骑士一样,苍凉里透着古老的悲伤,是夜的素描,如梦似幻,简约深邃;黑色强烈的冷感和静谧,美到窒息 。《断头谷》不只是有死亡的恐惧,不只是有飞奔的马、锋利的斧头、鲜红的血液、邪恶的巫术、燃烧的风车 。
还有唯美的梦境,主人翁克莱恩在梦中,看见了阳光鲜花,彩色的世界里,温柔知性的妈妈,被他的父亲杀害了,剥夺他阳光下的爱,童年的噩梦,是亲情的残忍,冷与热的对比,人性的弑杀比黑夜骑士更加无情 。恐怖片带来惊悚的刺激之余,黑色系美学,也成就一趟视觉之旅,穿越时空,走进历史,走进夜色的黑暗里,看绝美风景 。波顿说《断头谷》是高度忠实于华盛顿·欧文的原著——《睡谷的传说》,其实是夸张了 。他或许只是从卡通片上吸收的创作灵感!而迪斯尼卡通《伊卡博德和托德先生历险记》,除了语言风格上保留了些许欧文的风格,其它和原著没什么关系 。
但波顿的鬼才导演能力,加上德普对角色细致入微的驾驭,电影也算是借题发挥了独有的魅力 。欧文与波顿的冲突: 在于文化和艺术的差别上 。欧文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号称美国文学之父 。